1.甲在一豪宅院外將一個正在玩耍的男孩(3歲)騙走,意圖勒索錢財,但孩子說不清自己家里的聯(lián)系方式,無法進行勒索。甲怕時間長了被發(fā)現(xiàn),于是將孩子帶到異地以4000元賣掉。對甲應當如何處理?
A.以綁架罪與拐賣兒童罪的牽連犯從一重處斷
B.以綁架罪一罪處罰
C.以拐賣兒童罪一罪處罰
D.以綁架罪與拐賣兒童罪并罰
2.甲為非國家工作人員,是某國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財務的副總經(jīng)理;乙為國家工作人員,是該公司財務部主管。甲與乙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單位的財物100萬元。對甲、乙兩人應當如何定性?
A.甲定職務侵占罪,乙定貪污罪,兩人不是共同犯罪
B.甲定職務侵占罪,乙定貪污罪,但兩人是共同犯罪
C.甲定職務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職務侵占罪
D.乙定貪污罪,甲是共犯,也定貪污罪
3.乙與丙因某事發(fā)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謊稱自己受丙所托帶口信給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給丙,丙將派人來打乙。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將2000元帶給丙。甲將錢占為己有。對甲的行為應當如何處理?
A.按詐騙罪處理
B.按敲詐勒索罪處理
C.按侵占罪處理
D.按搶劫罪處理
4.甲是某搬運場司機,在搬運場駕車作業(yè)時違反操作規(guī)程,不慎將另一職工軋死。對甲的行為應當如何處理?
A.按過失致人死亡罪處理
B.按交通肇事罪處理
C.按重大責任事故罪處理
D.按意外事件處理
5.關于罪刑法定原則,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之一是民主主義,而習慣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將習慣作為刑法的淵源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B.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法"不僅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則禁止不利于行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許有利于行為人的溯及既往
D.刑法分則的部分條文對犯罪的狀況不作具體描述,只是表述該罪的罪名。這種立法體例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山東公務員考試網(wǎng)(http://m.wbuztre.cn/)答案與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我要糾錯。
1.答案及解析:D為了非法勒索財物而拐騙幼兒的,構成綁架罪。綁架罪侵犯的首要客體是人身權,無論是否勒索到財物都構成綁架罪的既遂。甲在無法獲得勒索財物的情況下,另起出賣幼兒以換取身價的犯意,構成拐賣兒童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2.答案及解析:C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15號)》第3條的規(guī)定,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 中,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定罪。本案中,甲乙分 別利用了各自的職務便利,而甲作為公司主管財務的副總經(jīng)理,乙作為公司的財務部主管,甲在犯罪中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甲是主犯,二人的共同犯罪按甲的犯 罪性質定罪。所以,選項C正確。
3.答案及解析:A本題考察含有敲詐勒索因素的詐騙行為的定罪。初看起來,甲的行為完全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甲威脅乙,乙因為害怕而給了甲2000元。但仔 細分析,此題還是更符合詐騙罪的犯罪構成。在敲詐勒索罪中,受害人并沒有被騙,他是因為害怕而迫不得已交付財物的。而在本題中,受害人其實是被騙了,他雖 然也是因為恐懼而被迫交付的財物,但他以為這是丙所要求的,而事實上,丙并不知道此事。所以,甲還是通過欺騙方式獲得他人財物的。因此,甲構成詐騙罪而非 敲詐勒索罪。
4.答案及解析:C甲的行為:(1)“在搬運場”一一生產領域;(2)“違反安全操作規(guī)程”一一業(yè)務過失;(3)軋死一名職工一一重大后果;符合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 罪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是發(fā)生在工廠、礦山等生產領域的過失犯罪,違反的是安全操作規(guī)程,危害的是生產領域的公共安全。交通肇事罪發(fā)生在公共道路,侵犯的 是交通運輸領域的公共安全,違反的是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刑法》第233條(過失致人死亡罪)規(guī)定:“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意味著重大責任事故罪 等過失導致他人死亡的罪名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之間是特殊法與普通法的關系,適用特殊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規(guī)定。
5.答案及解析:C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法應以制定法為依據(jù),排斥習慣法,故A項錯誤。根據(jù)《立法法》第8條第4項,關于犯罪和刑罰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故 B項錯誤。刑法只禁止犯罪化,強化懲罰或對行為人不利的法律追溯既往,對非犯罪化,弱化懲罰或有利于行為人的法律則允許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故C項正確。刑 法分則中部分條文沒有具體描述犯罪的特征,只是表述該罪的罪名,之所以采取這種簡單罪狀的方式,往往是因為這些犯罪的特征為眾人所知,無須具體描述,所以 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故D項錯誤。